秋季吃海鲜先弄清这些传言

秋季吃海鲜先弄清这些传言

2016-08-26 11:16:27 日照渔家乐

 眼下将是海鲜大量上市的季节,在大快朵颐的同时,鱼头富含重金属、醉虾醉蟹隐患多、螃蟹不能和柿子同吃等传言也在困惑着不少消费者。
  如何辨别这些传言,科学而放心的享用海鲜大餐?在此,我们一起聊一聊海鲜的“是是非非”。
说法一:海鲜与维生素C同食等于砒霜
  真相:中毒率微乎其微
  在实验室的环境下,纯化的维生素C与五价砷如果加以化学催化,有可能使原来无毒的五价砷转变为三价砷,而这三价砷也就是俗称的“砒霜”。
  我国现在对砷指标的控制很严格,海鲜中的砷多为有机砷存在,很快就可以排出体外,几乎没有毒性。
  专家认为,只有大剂量的砷和维生素C结合才会有可能发生中毒情况。在生活中,除非摄入大量被严重污染的海鲜,同时一次性服用500毫克的维生素C补充剂或者马上吃掉10个橙子,才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。在日常生活中,如果只是少量的食用海鲜和维生素C中毒率微乎其微。
说法二:鱼头重金属含量高
    真相:有一定道理
  事实上,排放至近海的一部分重金属会在海产品的体内富集。最先接触污染物的是定居性贝类,如牡蛎、蛤、贻贝等,处于食物链高端的金枪鱼体内的有害物质要比小鱼小虾或贝类更多,鱼头更是高富集部位。因此,食品专家建议食用贝类海鲜时,最好只吃肌肉部分。鱼类尽量少吃鱼头,金枪鱼、鲅鱼、多宝鱼等大型鱼鱼头中的金属含量高于秋刀鱼、黄花鱼、沙丁鱼等小鱼。
说法三:提前吃抗过敏药可预防过敏
  真相:用处不大
  专家表示,海鲜过敏是因其富含大量异种蛋白,不同的海产品所含的异种蛋白和引起过敏的机理不尽相同,仅仅是皮肤瘙痒或拉肚子等轻微过敏反应,可自行缓解,不需提前服药。
  但过敏症状较重,如有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人,需切断过敏原,单靠药物不能预防。此外,虾、蟹、金枪鱼等部分海鲜含有较高的组氨酸,可能影响抗组织胺类的抗过敏药发挥作用,服药期间应少吃或不吃海鲜。对于可能引起的严重过敏症,不提倡提前吃抗过敏药。
说法四:海鲜与柿子同食会肚子疼
  真相:可能会引起不适
  食品专家表示,海鲜富含的蛋白质会与水果和茶叶中的鞣酸结合,严重时会导致蛋白质变性,引发食物中毒。而且,形成的鞣酸蛋白再与果胶、纤维素黏合,有可能形成结石。海鲜中的鱼、虾、藻类等富含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,如果把它们与含有糅酸的水果如葡萄、石榴、山楂、柿子等同食,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,还会刺激肠胃,引起人体不适,出现呕吐、头晕、恶心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
  所以,食用海鲜后不要马上吃水果,至少应间隔2小时左右。
说法五:吃海鲜时喝啤酒会引发痛风
  真相:痛风病人要谨慎
海鲜加啤酒之所以被称为“痛风套餐”,是因为某些鱼类、贝类以及虾蟹有较多高嘌呤。吃海鲜的同时如果大量饮啤酒,就会使得嘌呤分解加速,生成尿酸,同时酒中的乙醇又不利于尿酸的排泄,因此就有可能诱发痛风。嘌呤确实会代谢成尿酸,尿酸累积会导致痛风。对于健康的人来说,偶尔海鲜加啤酒不会增大痛风风险。然而,对于痛风病人来说,海鲜啤酒同吃,会加剧痛风病情的风险,因此不建议海鲜与啤酒同吃。
说法六:生食海鲜隐患大
  真相:可能引起食物中毒
  生的鱼、虾、蟹、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中含有副溶血性弧菌。副溶血性弧菌耐热性强,80℃以上才能杀灭,因此吃没有熟透的海鲜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,导致腹泻、腹痛和呕吐。潜在的寄生虫卵以及加工过程中沾染的病菌,一般要在沸水中煮5分钟左右才能彻底杀灭。因此专家建议,一般的浅海水产、绝大多数的热带大陆架海产都不建议生吃。寒带大陆架水产包括温带、亚热带、热带深海产的海鲜若是生吃,必须选择速冻或者冰鲜在保质期内的。